梦想的力量
“妈妈,给我70块钱。”1998年的一天,6岁的瑞恩·里杰克刚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可怜巴巴地向妈妈伸出手,说,“我要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水喝。”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6岁孩子的梦,一个毫无可能实现的梦……谁会认真对待这种胡思乱想呢?5年过去了,这个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最后“瑞恩的井”基金会的筹款已经达到75万加元。这个普通的男孩儿,已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xx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惟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瑞恩·里杰克的梦想来自一堂课。老师告诉他们:在非洲,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了。6岁的瑞恩瞪大了眼睛。他根本不相信,这世上居然会有人没有洁净的水喝,而且会因此死去。老师告诉孩子们“每一分钱都能够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25分可以买175粒维他命药片,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两块钱就能买一张毯子。如果我们有70块钱,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母亲没有给他70块钱,而是让做额外的家务活儿来赚这些钱。吸地毯挣了两块,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赚到二块。最后终于赚到了70元。不久他又给其它的朋友发电子邮件,要求他们都加入到这个活动之中。各种媒
体刊登了报道,瑞恩的故事开始迅速传遍加拿大,人们纷纷为“瑞恩的井”捐钱。最后,瑞恩和有关组织决定在最缺水的乌干达安格鲁地区修建一座深井。井建好后,他乘飞机还去了哪个地方,亲自看到了自己实现的梦想。
这真是梦想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生活,创造了奇迹。说实在的,看了电视,我被这个小家伙的梦想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孜孜追求的精神而感动。但我又想,我们的孩子中有多少会有这样的梦想?不只是孩子,我们的大人中又有多少会有这样的梦想?
一位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我的梦想”。许多孩子竟苦思冥想写不出内容来。有的甚至写成“想吃肯德鸡”“痛快玩网游”。因为他们的脑子里“从来就没有梦想过”。一些大人,包括读过大学的青年人,也是“从未梦想过”。认为那是孩子们的事,是一种幼稚的表现。许多年轻人,每日做的就是上班混日子,下班上网聊天,打麻将、下馆子。越来越实际的社会,越来越现实的生活,似乎让我们正在丢掉所有的梦想。
的确,梦想不能当饭吃。但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孩子,包括一个没有梦想的成年人,他还会对社会充满信心么,还会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么,还有源自实现这个梦想而由此产生的充沛的体力、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旺盛的创造力么?
在《纽约时报》著名的评论员弗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里面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评价一个社会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要“看看你的社会是回忆比梦想多,还是梦想比回忆多。”他认为,一个社会需要那种正面的,肯定生命的梦想。他劝告人们:“当战略上乐观,梦想比回忆多的一代,每天早晨醒来时不仅想象世界会更好,也每天努力实现那份想象力。”
实际上,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梦想的民族。许多优美的神话故事就是一个证明。一位历史学家研究“盛唐气象”,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那时候的中华民族正是梦想迸射、生命力无比活跃的时期。包括国力强大,包括经济繁荣,包括对外交流的`异常发展,包括文化、民族大交融,更包括那些优美的诗歌,从一定程度上来源那个年代人们“梦想的力量”。从近现代来看,我们许多卓越的先辈们,更是毕其一生来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梦想。梁启超的“少年中国”,孙中山的“三民主统一中国”,毛泽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都是气吞山河的大梦想。为了梦想,无数的仁人志士满腔热情、不知疲倦地投入工作,甚至连生死都不顾。特别是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在梦想的感召下,人们那乐观和开朗的精神,饱满的生活热情,对新鲜的事物的敏感,强大的自信,以及如太阳一般光芒四射的活力,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大气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梦想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勇敢的探索精神。而且,在梦想的激发下,人的潜能得以最大地发挥,生命发出最强音,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支起来”。而一个人倘若没有梦想,生命的张力将渐渐松弛,所有的生活将会暗淡无光。
因此,让我们像瑞恩·里杰克一样多一些梦想吧。不管市场经济社会教会我们如何“现实”,如何关注眼前;不管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多么严重,牢骚和抱怨有多么多;不管这世界变化得如何快,如何让我们琢磨不定。我们都永远不能失去自信和面对未来的勇气,不能失去迎接挑战的勇敢和生命的乐观。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好的未来,需要新的远景和目标的激励。一句话,我们需要梦想,需要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永远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也永远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需要梦想,一个集体需要梦想,一个家庭需要梦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