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4-01-12 23:59:16
小学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锦集6篇

小学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锦集6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下册数学教学计划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制作复式统计表的全过程,体验收集信息、整理、分析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课后都有哪些兴趣爱好?我们附小也开设了好些课程超市,有象棋类的、舞蹈类的、画画类的等等,参加这些兴趣小组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下青云小学,看看青云小学五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好不好?

提问: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兴趣小组,各有几名男生,几名女生。)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把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统计表里吗?出示4张统计表。学生在教科书上各自填写,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师:请同学们比一比:这四张表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结构中都有性别和人数两栏;

不同点:每张统计表都只反映了某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人数情况。

师:从这4张表上,我们知道了那么多的信息,现在老师有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师提问:4个兴趣小组男生有( )人,女生有( )人。( )组的男生最多,( )组的女生最少,一共有( )人。

学生回答后,师:可是刚才这位同学在回答中,有关五年级兴趣小组活动人数情况,要看几张表?方便吗?

师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应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太方便。

师问:那谁能出个好主意,让我们比较起来方便些?如果把这4张统计表合并在一起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也就容易多了。

二、认识复式统计表

1.在合并过程中初步感受。

师:那怎么合并呢?(学生可能回答,把四张表竖着接在一起,教师出示表,课件演示,四张单式统计表竖着接拼在一起)师带领学生一起用卡片进行合并。

组织学生讨论:对合并后的统计表你有什么修改建议?(把性别、合计一栏重复的部分删去)

师提问:你觉得这张统计表明确吗?哪里不明确?

学生可能会指出各个兴趣小组的名称不明确,教师组织学生将表格中的第一列分别注明:航模小组;民乐小组;书法小组;美术小组。

师:那么性别这栏该怎么填写?(制作表头)

师提问:同学们怎样从表中反映出四个兴趣小组一共多少人,其中男生一共有多少人,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再添总计一栏,添在最下面。

师强调:为了醒目给人一眼看出合计数和总计数,一般总计这一栏放在最上方。

2.认识各部分结构

(1)讲述 “表头”的含义。

教师指着第一行第一列这一格讲述:这是统计表的表头。

提问:表头被分成几个部分?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表头中的三部分分别与统计表中的哪部分有关系呢?(“性别”表示横栏内容,“组别”表示纵栏内容,“人数”表示表中的数据)

(2)追问:复式统计表一共有哪几个大部分组成?(课件演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标题、日期、表格(表头、横栏、纵栏、数据)

3.学生填写统计表

师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填写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试试看。

生汇报交流:填写统计表时,你先填写了哪些数据?哪几格的数据时通过计算后填写的?

4.讲述统计表“合计数”与“总计数”的区别

师:你是怎么填写总计这一栏的?(两种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师提问:合计与总计有什么不同?(合计是指各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之和,而总计是指所有兴趣小组人数之和以及男女生人数之和)

5、制作标题和日期。

师:这张统计表完成了吗?还缺少什么?(标题和日期)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在制作表格时,有时还需要加上填表人,这里我们就不写了。

教师随机揭示:之前我们填写的四张统计表叫单式统计表,那么今天我们制作的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呢?像这样的统计表叫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6.分析表格

(1)启发: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方便地知道什么?

教师再次提出课始的问题:四个兴趣小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后口答。

师进一步提问:如果下个学期青云小学只开设两个兴趣小组,你觉得会开设哪两个兴趣小组吗?说说你的理由(航模、美术比较受喜欢)。

(2)比较: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四张统计表比较,有哪些特点?对我们分析数据有哪些帮助?同桌讨论。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出: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反映了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不便于比较,而这张大的统计表不仅信息量大,而且非常有利于不同数量之间的比较。(师相应板书)

三、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

师谈话:就因为复式统计表有那么多的优点,所以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我们一起来看看。

1. 统计奖牌数(完成“练一练”)

师:20xx年的北京奥运会,它令世界瞩目。作为一个体育爱好者和一个有心人,小明收集了几届奥运会奖牌的数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的表现吧。

学生在书上填写数据后,交流核对,提醒学生题中数据是“横着”告诉我们每一届的奖牌数,而统计表中要“竖着”填写每一届的奖牌数,填写数据要注意“对号入座”,最后别忘了填写日期。及时反馈填写正确率。

提问:你是如何计算金、银、铜牌合计数的?又是怎样计算每一届的奖牌总计数的?226枚是怎样算的?(两种方法)

谈话:从这张 ……此处隐藏8743个字……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小学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教材说明

1、内容结构和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结构如下: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会计算亿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分数的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页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付款、身高)。两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材编排特点

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加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②借助“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计量单位作形象支撑,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多样化的认识过程,突出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④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3、教学目标

①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如付款单),认识小数,体会小数的特征,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知道以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④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简单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⑤渗透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在购物的情境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究简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①在具体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也上限2位小数,并且结合具体的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学习前摸清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小数的了解程度,把握好知识的起点。

5.收集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三、探讨的问题

1、是否教学什么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是否需要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3、是否归纳出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整数与小数的加、减计算如何处理好些?

5、教材中的主题图中的商品价格如“5.98元,0.85元”,但现在超市中单件商品的价格有分的少见,如何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又能更好地处理好教材?

四、课时安排

感受课:5课时

认识课:5课时

熟悉课:2课时

知识整理课:1课时

评研课:2课时

《小学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锦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