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闹秧歌散文

时间:2024-07-04 06:15:16
正月里来闹秧歌散文

正月里来闹秧歌散文

正月里来是新春,小村张灯结彩,欢歌笑语,爆竹声声,幸福洋溢在父老乡亲们的脸上。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欢乐的秧歌扭起来,平时静谧,安宁的小村沸腾了,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村里的老槐树下,欣赏热热闹闹的大秧歌,无论大人孩子,人人都是秧歌的参与者,不自觉的就走进队伍中扭起来,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小村一派祥和,喜兴。

正月里闹秧歌是故乡满族乡亲们源远流长的习俗。相传,清代中期,当年跑马占圈的八旗子弟在古塞外幽州南部(今青龙河下游一代)逐渐站稳了脚跟,繁衍生息,开发出大量的良田沃土,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种庄稼,栽果树,搞畜牧,人口不断增多,日子一天天比一天好。

乡亲们自然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平凡日子,于是扭秧歌,唱皮影,演评剧等歌舞娱乐活动逐渐发展起来,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满族“鞑靼秧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那里的`地域特点,经过乡土艺人的修改加工,扭大秧歌在小山村盛行起来。无论丰年欠年,无论贫穷富裕,正月里扭秧歌成为小村的一道风景。火爆泼辣,粗犷欢乐的动作,乐观豁达,豪放英武的气质和朴实、风趣的表演风格,让人难以忘怀。

踩高跷是小村满族秧歌的一大特色,制作高跷要选择上好的油松木料,由手艺高超的木匠来完成,高跷分为长短两种,长的三尺左右,称为“长高跷”,短的一尺左右,称为”寸子高跷”。秧歌队一般由30……40人组成,男女各半,每个人踩着高跷,都扮有不同的角色,如孙悟空、白骨精,猪八戒、唐僧、青蛇、白蛇、许仙、傻柱子、小老妈、正公子,丑公子,阔大爷,大家闺秀等……扮演正公子的人一般由演技好,能服众,出口成章且长相潇洒成熟的中年男人担任,既能说又能唱,既能跳又能舞,用当地的话来说叫“压得住茬儿”,而扮演丑公子的必须是年轻小伙子,踩高跷舞扇子的技艺要高。

演出时,演员用上好的麻绳把高跷绑在小腿上。演员身穿彩裙、花袄,彩裤、彩带,头戴花山;右手持大花扇,左手持花手绢儿,上装一条线,下装左右串。伴着喧天的锣鼓,声声唢呐,演员们双臂上下摆动,扔、跨、蹉、别、拧等动作潇洒漂亮,二龙戏珠、三连环、四面斗、十字梅、龙摆尾等功夫花样翻新,场面火爆、热烈,把小村父老乡亲热烈奔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公子走在秧歌队的最前头,唢呐一停,队员们围上圆圈,正公子走在圆圈中间,开始“打提纲”(吉祥祝福类的顺口溜)二姑父赵军是“打提纲”的能手:他用“提纲”来赞美我们 那个美丽的小村:

前有高山入云端,

青龙河水波浪翻。

真上真水是宝地,

发家致富好家园。

我考上记者的那年正月,秧歌队来到我家拜年,赵军姑父专门为我打了“提纲”:

海松小伙了不得,

考进城里当记者。

不辞辛苦访农舍,

真才实学好品德。

父老乡亲们一片喝彩。纷纷伸出大拇指对我赞不绝口!

《正月里来闹秧歌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