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4-07-17 18:55:19
精选谈高考作文汇总5篇

精选谈高考作文汇总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谈高考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高考作文 篇1

20xx年,我从湖北来到汕头。那一年,我在湖北带完最后一届高三,应考学生52人当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这个成绩的取得,我认为学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考后学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达到或接近满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过50分。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这与我们的精心备考不无关系。

毋庸讳言,作文的分值虽然占到了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实际的备考当中,由于有纲无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不少人实际是一种望天收的心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费时费力见效慢。作文的备考,实际上成了我们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备考呢?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确几个认识

1.区分话题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异同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改革,最活跃的是语文。而语文中最活跃的一块应是写作。写作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话题作文的出现,一是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话题作文的出现从1998年开始(当年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限定了一个内容范围,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话题),后来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大家知道,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是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题作文,进入九十年代,几乎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统天下。话题也是材料,但它与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见,而这个中心意见往往是同学们要写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观点,有时甚至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内容比较狭窄,写作不够自由;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作的写前指导,是引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例子,是同学们展开联想的一个比附,是举一反三的一。在审题的要求上,传统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环,而话题作文则仅仅为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维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辐射式,而话题作文呈扇形。话题作文还取消了文体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写作实际的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由此可见,从传统的作文命题到话题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也降低了写作应试的门槛和要求。学生不会轻易为审题不准担忧,也不会为题目要求写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体裁而发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

2.充分领会新的评分标准的意义

从20xx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科的作文评分标准作了较大的变动,将传统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近几年又对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准确、更合理、更科学。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亮点就在于增加了发展等级,其目的是为了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精神,鼓励考生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甘德炎)。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既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平时作文优劣的一把尺子,更应作为我们备考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它对我们的作文训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呢?笔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础求发展。基础等级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的评判,是学生求得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毫无发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说明一个道理(记叙文也是说理,不过是通过形象来说理),首先要说得清楚,说得好,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说得有特色(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等),这个特色就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再从分值分布来看,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还求什么?!这是我们立足基础的重要依据。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再力求发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从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档次。

3.给应试作文一个客观理性的定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的担子太重。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的承传,恨不得让我们几十万个语文教师和十几本教科书就能解决,还有做人的问题,思想性的问题,各种素质的问题,等等,似乎都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还要体现在短短一个小时中写出的800来字的文章上。贪全求大,好高务远,是目前我们语文界的一个误区,也是一种浮躁心态的体现。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在我看来,端正对应试作文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的作文备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我觉得要区别应试作文与写作这两个概念。写作是指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创作,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中的文章应指的是这个写作;应试作文是指我们学生平时训练的那些东西,从很大程度上讲,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应试,它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故我称之为应试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学生使用语言驾御语言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20xx年《考试说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观点正确。这并不是否认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然的话,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大讲什么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让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大大影响训练的效果。应试作文有应试的要求,如它有时间限制,内容限制,字数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篇文章,不讲方法技巧怎么能行?至于说发现那些具有文学天赋的苗子,则是应试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划,强化备考措施

1.读、理、记,解决无米下锅之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三个字:读、理、记。

读,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读的面不可能太宽,要注意精读与略读的相结合。对于精读的内容,要不止读一遍,还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认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报刊杂志,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文网》、《读者》等,每天花十分钟左右读报,针对高考作文范围,了解国内大事,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评议性的文章,以扩大视野。二是有关论据积累的书,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议论文论点论据手册》之类的书籍,看一看里面作者是怎样从一则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书、课本,尤其是语文书 ……此处隐藏6461个字……自以为是的武断结论,既缺乏普适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识。难以理解这样的题目会用来影响甚至决定数以十万计的考生前程。

6、广东卷

作文题目:感知自然

★★

点评:题目本身到还好,但命题的材料却太矫情,命题人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范儿。让数十万考生跟着命题人矫情的思绪去构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式,岂止命题人牵强附会的“远”和“近”。

7、山东卷

作文题目:顺其自然

点评:别说城市考生对丝瓜藤、肉豆须傻傻分不清,就算是农村考生,估计也大多分不清。命题选材缺乏生活经验的素材,而且材料叙述也充满歧义,“分辨”到底指辨别还是分开,如果是前者,为何辨别要扯断茎叶呢?“一旦纠缠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开”。命题材料语焉不详,父亲的感慨和儿子的行为之间缺乏逻辑和生活性,太明显的人工炮制味儿。

8、江苏卷

作文题目:智慧

点评:一股子浓浓的心灵鸡汤味。命题材料对“智慧”的描述既不准确,也缺乏章法,“经验”、“能力”、“境界”三个概念分属不同范畴;“大自然”与“智慧”两个概念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题材料单独拿出来呈现给读者,估计很多人会误判为伪心理学的文字。命题人既然要选择“智慧”为题,起码百度一下“智慧”的涵义再编写材料;以对心理学和哲学的无知来闭门造题,命题人还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题目:显微镜下的蝴蝶

点评:连命题材料根本就是错误的,然后让考生根据错误的材料来感慨,来发挥,这样的命题作文完全是鼓励考生无病呻吟。

10、浙江卷

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

★★★

点评:尽管作文题一公布就被人调侃为“马伊俐出的题”,但平心而论,浙江卷的题还算正常,虽然谈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调趣味,雅俗之间,但题目容易使考生误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则应该算是偏题。“人品”一词的模棱两可,容易误导部分考生。(如果命题人本意就是预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应当减1颗★。)

11、福建卷

作文题目:路

★★

点评:题目就一个字,但材料却有三条,围绕“路”的所谓箴言。命题人的预设立场在三条箴言中太过明显,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将会将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费在“审题”上,揣测命题人的立场。除第一条箴言取自鲁迅先生文章,后两条箴言则罔顾生活经验和常识逻辑,走错路或许能发现新路,但更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当然有走不通的路,每个考生都可能有面对死胡同,或者断路的生活经验。

12、湖南卷

作文题目:大树的旅行

点评:通过比喻来命题很不严谨;通过童话故事来命题就更是离谱。给17、18岁的年轻人命题作文,用拙劣的童话故事来臆造出一个题目,不知道这样古怪的题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总不会是卖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题目:喷泉与泉水

点评:又是一个闭门憋出来到“哲理”题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逻辑性,甚至还是错的。绝大多数考生见过的喷泉都是人工的喷泉,喷出来的是自来水;有多少考生见过自然的喷泉?命题人至少百度一下“喷泉”和“涌泉”的区别,以及到底什么是“泉”再来出题好不好!材料里说的是“涌泉”,不是“喷泉”。而且,“泉有两种含义:定义1: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定义2: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题目:老实与聪明

★★★

点评:“老实”和“聪明”不是一对范畴,根据命题材料,老实指的是实诚、忠厚;聪明指是机智、敏锐。仅凭材料中对老实和聪明的三则描述,可能令考生满头雾水。不过“老实”与“聪明”之间的话题,具有一定生活基础,大多数考生应当不难从生活经验中来寻找构思的线索和素材。

15、重庆卷

作文题目:公交车上的等待

★★

点评:这道题目预设的“正确性”太过明显,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态度而不是思考。这种具有道德绑架嫌疑的题目很容易使学生写出“八股文”。

谈高考作文 篇5

摘 要:从高考作文的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构思精巧四个方面,简要阐发了高考作文的创新要领和获取高分的诀窍。

关键词:立意;见解;材料;构思

作文的创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观,更体现了高考人才选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创新主要包括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和构思精巧四个方面,以下逐一阐述。

一、立意新颖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记叙类、抒情类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颖,也可说是“立意高远”,即“站得高看得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平庸或一般,做到与众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具体的办法:或借助想象,展开联想,创造新境界;或借助理性思维,写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视野。做到了这些,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境界高,新颖而大气,这是评价一篇优秀作文的一大亮点所在。

二、见解独到

“见解”,一般是指议论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提出的论点(在记叙类或抒情类文章中可理解为作者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见解独到,即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这一点,要么考虑与众不同的角度,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写出新意;要么借助逻辑推理(类推事理),阐明观点,得出新观点。这一点,是评价一篇成功议论文的出彩之处。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鲜(时间离现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见)。要获得这一类材料,重在平时积累。首先要广泛地阅读(包括收看影视剧等),其次要精心筛选那些富有时代感、给人眼界开阔的材料(含家庭、学校、社会、艺体、时事等)。拥有了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实际上就拥有了写作资源,甚至拥有了写作欲望,因为这些材料本身就涵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本色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构思精巧

“构思”,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构想设计;“精巧”,就是别致巧妙。文章构思的精巧表现为:或标题的创新(巧用比喻、拟人、诗句等拟题),或情节的曲折有致(有波澜、有伏笔等),或结构的出新(开头、结尾的照应,中间的过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创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这些,重在平时不断地训练和积淀,多读范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仿写;在仿写中创新。做到了这些,其实就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内在结构(线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结构和层次)。

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作文创新的基本内容,高考作文的创新亮点加分也莫过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创新写作的基本要领和规律,平时加以练习,持之以恒,我想考生在高考场上一定会夺取高分的。

《精选谈高考作文汇总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